供图、供稿:盛尧 编辑:于洁莹
2025年10月23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日本学研究中心及语言工程与认知计算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教授胡澎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日本“积极老龄化”的经验与启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汤丽副教授主持,刘芳教授、周晨亮副教授及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参与了本次讲座。

当下,以少子化、老龄化为主要特征的人口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2025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已达48.6岁,少子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对此,胡教授指出,日本老龄化社会有三大显著特征,即“长寿社会”、“百岁时代”、“生涯现役”。其中“长寿社会”与“百岁时代”是指当下日本男女性平均寿命均超过80岁,高龄人口总数达十万人,人口年龄结构显著失衡。而“生涯现役”则是指大量老年人退休后依然参与工作,65-69岁老年人就业率过半。在社会关系上,人口老龄化导致公共服务衰退,社区内部联系疏离,地缘社会逐步解体。在未来发展上,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劳动力供给不足,将导致经济增长收到制约,社会发展缺乏动力。
为应对上述问题,现代社会通常将老年人的护理任务交由特定专业机构承担。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养老或家庭养老,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养老模式与老人需求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大力推动政府、社会组织、私人企业等多主体并举,通过互助小组、日间照护中心等体系,实现社区化养老。实践结果显示,对于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在社区内组织参与烹饪等简单劳动,有利于老人保持基本的社会关系,延缓病程发展。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针对当下我国老龄化应对措施等问题,胡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在养老施行方面仍任重道远。未来应继续普及上门服务等服务措施,并因地制宜的制定养老政策。胡教授的讲座内容为从事日本问题研究的各位师生提供了详尽的一手资料,也为我国应对当下的老龄化问题提出了诸多合理化建议。

(审核:赵满、徐嘉)